昔日破垄断,今朝陷囹圄。国产ADC芯片先驱,倒在黎明前......
近日,曾被誉为中国高性能模数转换器(ADC)技术突破者的芯锋宽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锋宽泰”),因持续经营困境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翻开这家明星芯片企业的成长史,看看这家一度被视为ADI、TI的竞争对手,承载国产ADC芯片替代希望的明星企业,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末路的。
一年走上巅峰,曾想做亚洲第一
芯锋宽泰,于2011年10月,由美国硅谷资深ADC技术专家刘松领衔创立,其核心团队包括4名拥有15至20年经验的硅谷集成电路设计专家。

一开始公司的目标,就直接盯上了被美国ADI、TI公司垄断的领域——高性能ADC及模拟前端(AFE)芯片市场。
2012年11月,芯锋宽泰用短短一年时间,就发布首代高速ADC芯片VAT1002,成为亚洲首款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产品,性能比肩国际一流水准,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这一突破性进展在当时轰动一时,刘松也因此入选2014年度中关村十大系列推介活动。
行业高度关注的同时,资本也蜂拥而至。刘松曾颇感自豪说道:“我们A轮融资2600万元,是央企华润微电子投的,这一次B轮中关村发展集团已决策投资900万元,海淀区政府配套股权投资900万,同时我们申请了北京市重大项目政府资金”……”一切看似水到渠成。
当时芯锋宽泰风光也因此“雄心壮志”,制定更高的战略定位——亚洲第一高性能模拟芯片供应商。
理想和现实的反差
据公开资料显示,芯锋宽泰技术应用场景覆盖通信设备、医疗电子、工业仪表等超100亿美元规模市场,潜力巨大,并曾规划了明确的商业化路径:2013-2014年,瞄准无线通信、工业及医疗设备市场,目标销售额8000万元;2015-2016年,布局下一代射频采样芯片,目标突破2亿元;2017年后,力争成为国内主要供应商并进军海外,目标累计销售额10亿元。

然而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据业内人士透露,2015年计划的2亿营收,实际营收却长期徘徊在千万级。芯片行业作为公认的“吞金兽,刘松自己在接受采访时也曾坦言“做芯片是一件烧钱的事”。
虽然公司团队核心是4名硅谷专家领衔,但模拟芯片作为芯片界的“感官系统”(将现实世界的声、光、电转化为数字信号),需要长期迭代优化与生态协同,需兼具模拟电路、数字算法、工艺集成等跨学科能力,刘松也直言这样的本土梯队尚未成熟。
乐享资本热潮,难敌市场寒冬
而且技术突破还不能等同于商业成功。毕竟国际巨头数十年构建的专利壁垒和客户网络并非朝夕间能瓦解的。
特别是2024年国际风云变幻,医药ADC领域出海交易额骤降43%,ADC芯片领域的“冷板凳”更难维持。而高精度ADC研发更是如同填无底洞,流片一次动辄数百万美元。
行业内部人士透露:“一颗高端ADC芯片从设计到量产,成本以亿计,周期超5年。投资人可以等3个季度的财报,但等不了3代产品的试错!”
一旦融资节奏跟不上研发消耗,资金链断裂成为必然。而就如同马云说过的一句话:一定要在你不缺钱的时候去融资,雷军也曾称“不缺钱才好融资”。
然而据天眼查显示,芯锋宽泰最后一笔公开融资,竟然依然停留在2013年天使轮,也就代表着其享受着技术突破带来的风光后面,并没有足够的居安思危。

结语
《维科网电子》曾报道分析过如四川上达电子、江苏振芯半导体、江西创成微电子等芯片不同领域的明星芯片企业倒下的案例,也见证过极越、哪吒等新能源汽车新势力从巅峰走向陨落。
每个吸金火热的赛道,都和如今半导体国产替代浪潮中的现象一般——破局者众,续航者寡,能上岸者更是寥寥无几。
过去十年来,半导体市场迎来喷发,资本疯狂涌入,然而这灼灼烈火,外加市场突然寒冬的冰火两重天,是否灼伤了其实需要“慢炖”的芯片技术生态?
中国芯的征途,也许需要更多像华为这般“耐寒的种子”,而非昙花一现的火苗。
对此,你怎么看?评论区欢迎分享你的观点。